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 济光经管产业学院企业导师聘任暨企业捐赠仪式举行

作者:经济管理学院2024-11-14〖阅读:592设置

2024年11月11日下午,济光经管产业学院企业导师聘任暨企业捐赠仪式在济光数字化商务运营管理实训基地顺利召开,我校党委书记姜富明、人事处长李仪君、教务处长王娟、经管学院院长张迺英、经管学院党总支书记胡春宝同23位校企合作企业专家以及所有经管学院教师齐聚一堂,举行济光经管产业学院企业导师聘任暨企业捐赠仪式,并共同探讨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新模式。

会议由经管学院副院长林俊老师主持,张迺英院长全面介绍了近年来经管学院校企合作的工作情况,并对企业导师的聘任过程给予了详细的说明。

我校党委书记姜富明代表学校对各位企业家的到来表示感谢,感谢各位企业家对济光学院、对经管学院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姜书记指出,济光经管产业学院是济光学院成立的第一个产业学院,在产业学院平台上,得益于各位企业家的助力,校企合作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内容也在不断深入,尤其是增加了经管学院毕业生的大量就业机会,使经管学院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保持比较高的就业率。由此我们也深深的感受到未来将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更好。第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学校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必由之路。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要升级,新质生产力要发展,都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第二,要深耕校企共育人才。这个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企业一定要为学校献计献策,学校一定要主动请教企业,这样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对行业企业当前的前沿技术发展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学生的技术技能与企业需求高度吻合,针对性更强,今后学生发展的潜力也就更大;第三,校企合作永远是进行时。作为高职院校,始终要依靠企业和企业导师,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人才。

企业捐赠环节上,上海槿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浦雯婷代表企业向济光经管产业学院“槿琇基金”捐赠人民币5万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协议签约仪式上,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高级顾问胡涛与经管学院院长张迺英教授共同签署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协议书》,校企将在培养“证券经纪人”人才方面进行共同探索和实践。

我校党委书记姜富明、人事处长李仪君、教务处长王娟、经管学院院长张迺英、经管学院党总支书记胡春宝共同为23位企业导师颁发企业导师聘书。

在企业家分享环节,由经管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企业专业主任、经管学院企业导师、上海槿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上海市吴昌硕文化艺术基金会发展中心副主任浦雯婷和经管学院企业导师上海尚工坊空间设计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邱俊,分别分享了各自企业在教学、科研、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合作经验,并对后期双方进一步合作的美好愿景做了具体规划。

在企业家交流环节,各位企业家与专业老师之间,企业家与企业家之间相互了解,共同为济光经管产业学院未来发展献计献策。

近年来,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济光经管学院在产业学院平台上,深化并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在校企合作工作上不断探索新模式、新内容,取得了很多的成效。校企党建共建方面,已与中国银行宝山支行旗下的三个营业部、南翔古猗园等单位开展了党建共建工作;教学合作方面,邀请吴淞邮轮、万联证券、中国银行、槿琇传媒、永辉超市、界思文化、舒妍文化等企业的几十位企业家深入课堂、讲坛,将企业技能带进课堂;职业技能大赛方面,万联证券、舒妍文化、槿琇传媒、中国银行等单位,与经管学院合作,分别举办了证券模拟+实操、直播、小视频制作等类型丰富的职业技能大赛;在激励学生方面,三家企业助力,成立了以企业名字命名的“槿琇基金”“舒妍基金”和“界思基金”;助学帮困方面,中国银行宝山支行连续多年对经管学院经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帮助;创新了企业进校合作办公的合作模式,尚工坊、槿琇传媒等企业,带项目进学校,导师带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真实项目中;校外实习基地、校外教师实践基地等不断涌现,如复旦皇冠、闻道园教师实践基地等,使教师挂职多了许多选项;由尚工坊与经管产业学院在校内共建的“沉浸式中国文风实训基地”,是第一家校企共建实训室,为学生实习就业保驾护航。企业纷纷出谋划策,尚工坊领衔成立了“尚古风创造社”社团,永辉超市的“学生夏令营,中国银行宝山支行与济光合作的“中银-济光”篮球杯大赛已经进行了两届,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东方绿舟的学生团建;在教学方面,各位企业家深度参与各专业的教学活动、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教材编写、在线课程录制等工作中,将企业对人才的急需融入课程,让课程更贴近企业,更符合企业要求;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背景下,合作企业想方设法尽可能安排济光的学生,比如汇合发展、满星财务和金泰资产等企业,连续多年在经管学院学生就业创造了很多机会。

  未来,我校经管学院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推动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不断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新内容,以数字赋能职业教育,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