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正值重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五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拓展红色资源融入我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践行我校开门办思政的指导理念,打造一支优秀的思政教师队伍,用好“大思政课”提升铸魂育人实效。4月12日,由思政部副主任杨小勇教授带队,我校思政部组织思政专职教师、《形式与政策》讲师团成员教师、2023年“青马工程”部分指导教师赴浙江安吉开展以“看余村生态蝶变 寻莫干山红色足迹”为主题的实践研修学习。
安且吉兮。安吉余村隶属浙江省湖州市,村庄因地处天目山余脉的余岭而得名,全域面积仅有4.86平方公里。村子虽然小,名气却不小。短短十多年,余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探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样本。按照行程安排,12号上午研修教师队伍来到了安吉余村,远山青翠,近水碧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口,矗立的高高石碑上,10个红色字样依然醒目,喜迎八方来客。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入村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阐释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的关系。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访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真理伟力让余村圆了梦。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上下求索,余村的环境在变、产业结构在变、人的命运也在变,青山真的成了金山。小小村庄,恰是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浪潮中的一朵夺目的浪花。我校思政教师研修队伍跟随当地讲解员的引导,参观了余村全貌,并集体观看了余村建设宣传片,在沉浸式学习过程中感受余村生态蝶变。参观过程中,教师认真聆听讲解,驻足观看余村建设展示介绍,余村未来智能化建设规划项目图让老师们领略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体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乡村实践。
当天下午,研修队伍从余村前往干山红色记忆馆,场馆分别由纸的承载、物的风雅以及还原抗战风云、建国初期、供销社、干山公社、改革开放五个场景组成。馆内共有解放前后的实物展品30000多件,由民间红色收藏家费银平提供。此次参观行程帮助教师通过不同时期的展品更加生动直观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探索与宝贵经验,特别加深了教师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在2003年给浙江倾情擘画、量身定做的总纲领总遵循——“八八战略”的学习了解。干山红色记忆馆立体展现了“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发生的精彩蝶变,让老师们深刻感悟“八八战略”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4月13日上午,研修队伍来到享有“江南第一山 ”之美誉的莫干山。在剑池和芦花荡公园,老师们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学习了解更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自觉承担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讲授“中国精神”等内容时可以辅助教师更新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山上的毛主席下榻处的参观学习让老师们感受到伟人的人格魅力,学习伟人们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为国为民的情怀与精神。当年莫干山白云山馆召开的莫干山会谈,标志着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在这里教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学习感悟。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工作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多措并举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注重探索校内外一体化、知信行一体化的“大思政课”育人共同体构建,开门办思政,学在天地间。本次“看余村生态蝶变 寻莫干山红色足迹”主题研修活动,让老师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余村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的指引下,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幸福靠山,“八八战略”如何让浙江省召唤改革“神龙”,靠吃改革饭,率先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美好未来。研学过程中,思政部专门组织研修教师召开了现场学习讨论会,会上大家既讨论了本次研学的理论收获和实践见闻,总结探讨了我校思政课的建设现状和发展瓶颈,也重点强调了实践对于思政课教学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性。思政课教师和“青马工程”指导教师结合此次实地考察中的收获,深入挖掘其发展逻辑与框架,将现实资源转化为思政课堂上的素材,撰写教学案例,并且编辑成册,丰富完善学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教师实践研修积累素材,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助力“大思政课”建设。同时积累更多教学资源,提升我校思政工作铸魂育人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