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深刻阐述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明确提出了思政课教师的“六有”标准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八个相统一”原则,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
春风化雨,五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久久为功,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全面推进思政课建设的有效路径,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持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一批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聚焦关键开好思政课
聚焦关键,全面强化政治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学校党委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紧密配合、思政部具体实施”的管理机制,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推动思政工作和队伍建设,站上讲台为学生讲授鲜活的思政大课,定期研究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深度参与思政课集体备课及教学研讨活动,推进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创新发展,统筹推进课程建设。学校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内容建设、教材管理相关要求,围绕思政课教学内容定位,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认真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和必修性选修课程,推进思政课质量提升工程,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学校举行2023年党建和思政工作专题研讨会
▲胡展飞校长为青年学生讲授2023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
▲党委书记姜富明讲授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
▲思政部召开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行为规范和准则》专题学习会
▲校领导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会
用心用情讲好思政课
改革创新,畅通思政课堂主渠道。学校坚持课程育人,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为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需要和期待,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持续深化将教学内容由单一的理论教学拓展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注重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思政教育改革力求做到“三化”:理论教学专题化、课内研讨主体化、课外实践课程化。为了保证思政工作课堂教育的有效开展,思政部制定课堂教育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实现对各类课程和教师的全面协调管理;注重优质课程建设,扎实推出更多内容优质、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课程,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育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依托共建,全面提升思政教学水平。学校持续发挥“李占才工作室”中思政资源的聚合辐射功能,在优化教师培养培训、建立协同备课、定期研讨上下功夫,全年多次邀请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来校上示范课、带领集体备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助力我校思政教师提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从教学方式、技巧及重难点把握等方面提升思政部教学水平。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我校特聘教授李占才讲授“新生第一课”“毕业最后一课”
▲邀请同济大学教师开展济光—同济集体备课会
▲“明理讲坛” 邀请同济大学吕健教授来校授课
▲上海社会科学院李健博士来校授课
▲我校思政部承办2023年上海市高职高专思政课示范巡讲活动
配强队伍办好思政课
引育并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学校不断优化“大师资”规模构成,坚持“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的发展原则,按照国家相关要求配足思政课教师,严格实行思政课教师准入制度,拓展党政干部、理论专家等加入教师队伍。通过与同济马院的资源共享共建机制,将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上海市其他学校的优质资源“引进来”,提升思政课的教师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公民办党建共建、科研教学资源共享共研等途径进一步夯实教师队伍理论素养。
强化培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学校设立思政课教师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思政课教师培训、国情考察、基层调研等平台上提供制度扶持、落实经费保障、加大支持力度,加强专业后备人才培养,推进师资队伍高质量建设、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年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打磨指导活动,多名教师在上海市及行业类教学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上海高职高专思政“教学骨干”“先进个人”等称号,积极参加上海市高职高专集体备课的课件制作,申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晨光计划”、上海市民办高校党建思政课题并立项。
▲思政部组织教师队伍实地调研学习
▲我校青年思政教师加入“杨行之音”宣讲团进行二十大精神微宣讲
▲思政部教师在2023年度上海高职高专思政课评优中获多项荣誉
▲思政部教师获得第二届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被授予2019年度上海市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骨干”称号
▲思政部教师获2020年上海市民办高校 “说课”竞赛二等奖
▲思政部教师参加上海民办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
实践育人办活“大思政课”
辐射带动,打造思政特色育人品牌。以思政课为牵引,学校积极推动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思政研究,助力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积极开展思政类育人工作,大力开展美学教育、劳动教育,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打造“青马工程”“情暖沪滇”等思政特色育人品牌,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多次获得省市级奖项,学校五育并举工作格局持续发力,师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形成了校内外协同联动的思政育人大格局。
理实结合,把“小课堂”融入“大课堂”。思政课是培根铸魂、塑造生命、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课程,学校积极利用社会实践资源,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积极利用社会实践资源,大力推进校地、校企等合作,把思政课堂“搬”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让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成为思政课堂,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通过各种沉浸式体验的“大思政课”,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而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人生选择和现实行动中,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我校持续举办六期“青马工程”暨团学骨干培训班
▲我校开设“服务中国”系列课程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我校举办“传承红色基因 奋发青春活力”的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
▲思政部组织学生代表开展“四史”主题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情暖沪滇 爱心助学 济光学子积极投身服务乡村振兴
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得到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的同向同行作用愈发明显。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我校将进一步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优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创新思路、优化策略,进一步推进“大思政课”提质增效,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