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作者:2016-10-29〖阅读:1114设置

前言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 2016 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 [2016]36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的要求,为深化办学体制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加强内涵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学院办学活力,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对评估指标进行了认真、详细的分析,围绕学院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情况做出自我评估。
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学院接到《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 2016 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36号)文件后,立即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成立了以教学副院长为组长的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统筹评估工作,并对相关部门落实方案的情况予以督查指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院质管办。
2、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学院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自评工作方案,多次召开相关部门领导工作会议部署和动员,对文件进行解读,使全院上下对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水平评估的相关内容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了人人皆知、全员参与的局面。
自评工作具体内容:一、学院填写数据:按要求填报《高等职业院校基本情况表》、《高等职业院校师生情况表》、《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情况表》三张数据表。二、校长填答问卷:请李永盛院长按要求完成《高职校长问卷》的填报。三、专业主任填答问卷:选取招生数较多的护理、会计、建筑设计技术、工程造价、艺术设计5个专业,由专业主任按要求完成《高职教师问卷》的填报。四、学生填答问卷:按抽样原则,在不同专业中按比例抽取50名学生,并组织他们在学校计算机中心完成《高职学生问卷》的填报。五、完成自评报告。



一、办学基础能力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937月。20014月以"民办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为名正式建校并成为纳入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统一招生计划的上海市6所全日制民办高校之一,同时不再继续参加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20034月更名为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起进入上海市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院校行列。
1、学院办学经费收入

作为全日制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为学费收入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及其他收入。201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3650.18万元,201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898.49万元,2015年度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4572.63万元。
2、教学仪器设备配置

建院以来,实训基地仪器设备逐步完善,到2015年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从2014年的3619.18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4436.96万元。建筑系改建后的建设设计基础实训室,其良好的教学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很受师生欢迎;有创意、有特色,布局合理的园林STUDIO工作室,也吸引了学生自主自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实训室利用率;通过企业项目引领教学、营造企业工作氛围的企业驻校工作站,其构思、设计、空间布置均富有创意;建筑构造模型实训室,从校内单项基本技能的基础徒手绘图开始,通过抄绘、机绘、测绘等基础学习,到单体设计、创意构思、模型设计与制作,经案例设计的综合训练,逐步构建了比较合理的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护理学院实训室的建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其实训室由护理实训中心和助产及妇婴护理实训中心两部分组成:护理实训中心包括基础护理实训室、危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综合急救实训室、虚拟医院实训室、健康评估实训室等;助产及妇婴护理包括婴儿沐浴游泳馆、儿科病房、计划生育手术室、妇科检查室、助产技术实训室、陪伴分娩室、产房、健康教育室的等实训室。[i][/i]

3、校舍情况

目前,校园占地面积250亩(其中武东路校区30亩),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43623�。学院本部(宝山杨行校区)座落在上海市水产路,教学大楼、实训大楼、图书馆、信息中心、语音室、学生活动中心、室内体育馆、风雨操场、标准田径场、现代学生公寓于20159月竣工启用(其中有7000�学生食堂、公共浴室)教学和学生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4、信息化教学条件

学院高度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专门成立以副院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校园信息化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按照国家“完善环境、拓展应用、深度融合”的信息化三步实施战略,学院的信息化建设以教学、管理、服务、生活一体化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为载体,突出教育教学功能。
建成校园接入互联网出口宽带220Mbps,有线网络学院校舍全覆盖,无线网络部分覆盖,教学用终端(计算机)1686台,网络信息点数3886个,数字资源总量20715GB。稳定运行教务、财务、办公、招生、顶岗实习、图书等各类应用系统15个。有29门课程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建有网络教学资源,全部专业应用虚拟实训软件教学。
二、“双师”队伍建设

1、教师结构

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有教职工287人,专任教师171人。学院现有3名上海市教学名师,建成4个上海市级教学团队。此外,从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管理骨干和能工巧匠中聘任校外兼职教师,基本上建立了一支数量较为充足、结构比较合理、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
2“双师型”教师配备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49人,占专任教师比为28.65%。学院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将“双师”队伍的建设平台搭建在企业一线,以企业工作站和校外实训基地为纽带,极大地提高了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每年利用假期时间,安排组织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调研,参加到企业的建设工作中,使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常态化。
我院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企业锻炼、课题研究等工作和培训,总体上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和提高。
三、专业人才培养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以土木建筑类专业为龙头,汽车类专业为特色,护理类专业为优势,培养服务于土木建筑、财经、汽车、计算机、艺术设计、交通运输、护理等7大类专业领域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持续加强师资建设,深化专业建设、改革,推进专业结构优化。建筑仿真、汽车技术、建筑设计、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建设等6个项目先后列为上海民办高校教学高地建设政府资助项目;在课程建设中贯彻工学结合原则,按照“素能一体”的要求重新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上注重与职业技能对接,课程设计上注重与资格证书对接,课程整合中关注与专业方向对接,着力构建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学院注重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课程改革,截止至20159月,市级精品课程7[i][/i]
近年来,学院借助上海市特色校建设,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探索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等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促进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深化专业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机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建实践基地、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素质课、基础理论课、职业能力课、综合实训课、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创新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活动八大模块,实践教学时数占总学时比例超过50%。学院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中高职一体化、自主招生,创新就业与升学双导向,逐步拓宽学生成才通道。
2、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精神,积极与行业(企业)协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学院制订了《关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规范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和思路,以及贯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突出实践技能的原则,开发了与职业岗位能力对接的课程体系。逐步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校企双方真正达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
3、校内外实践教学

学院在长期高职教育中形成的办学特色和优势,通过校企资源共享,校企互设共建,不断成熟和完善产学结合的机制。学院围绕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拓宽改革思路。
实施课堂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微课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行动、教学成果的培育行动。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深度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高度契合。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现代学徒制等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共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6个,2014-2015学年校外实训基地共接待学生341010(人天)。校内实训室14个,校内实训室55个,2015年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2901个。
4、校企合作情况

为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的服务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校培养既有良好专业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使之更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济光学院在校企合作办学在注重实效上有了新的突破:学院至今已与上海华东发展城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商业分院、上海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畅联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上海尊鼎二手车经营有限公司、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等35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协议书,建立了相对比较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四、学生发展
1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情况

学院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获得国家与行业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2015年我校毕业生人数为1269人,其中有902人取得了国家(行业)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取得率为71.1%。其中2015届护理专业毕业生获护士资格证的比例达92.3%;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毕业生获广告设计师(高级)的比例达94.8%
2、就业情况

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截至2015831日已达99.45%;其中17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为100%。众多知名企业等成为我院毕业生就业单位,如: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泛亚景观设计(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光大银行、中国移动有限公司、瑞金医院、新华医院、华山医院等。毕业生升学和就业情况体现了学校坚持附身贴地、提升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普职融通、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学院每年通过回访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等渠道及时了解毕业生动态,用人单位也能及时给学院反馈学生工作状况。调查显示,我院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广泛认可,普遍反映我院毕业生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较强,踏实认真,敬业精神较高”的优良特点,工作稳定性好,人才培养水平总体较高,适应当前企业选人用人的要求;毕业生专业对口率高,毕业生学习后劲足和发展潜力大。毕业生在就业企业良好的工作表现,积极向上的工作生活状态,也不断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15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8.35%,比2012年高出0.6%,比2013年高出7.3%,比2014年高出1.2%

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比例
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比例逐年呈小幅上升趋势
2015年毕业生留在当地的比例为80.90%,比2014年高出0.87%。
五、社会服务能力

1、专业设置

现设建筑、建工、经管、机电等4系,护理1个二级学院,基础、思政等2部。2015年招生专业23个,已在计划内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5700人。

学院办学20多年以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形成以土木建筑类专业为特色,现代服务管理技术类专业为支撑的格局。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要求专业发展与现代经济发展动态对接,在专业设置与建设上与相对应的行业、企业建立校企顶层协调监控机制,确保专业设置和定位与行业发展动态对接。



在特色专业建设中试图形成以上海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相匹配的建筑产业链,以此凝炼专业方向,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而且这些专业在同类院校中重复率相对较低。经学校报送,市教委批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上海市特色建设专业。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与大型龙头设计企业结成联盟,企业全程介入育人,形成“校企双线交互,双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现代施工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建立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引领”的组合教学,校企订单的分流培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与上海最大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探索实施“校园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与中国人民银行宝山分行开展银校合作,以银行案例整合课程体系,培养金融证券、保险人才。学院以特色专业为龙头带动全院专业的整体发展,大大提升我院的内涵建设。
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013年经上海市教委研究同意,和南湖职业学校合作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专业建设定位瞄准国际品牌汽车后市场,引入和对接国际行业标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双证融通人才培养。
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2013年我院实际统招学生数为980人;2014年我院实际统招学生数为1094人;2015年我院实际统招学生数为1289人。2013年我院自主招生第一志愿报名总数1302人,实际招生771人;2014年我院自主招生第一志愿报名总数1533人,实际招生902人;2015年我院自主招生第一志愿报名总数1181人,实际招生714人。2013年和2014年自主招生计划超额完成。
2、技术服务与社会培训

在市教委的扶持下,学院各专业的实训基地初具规模。在完成学院教学任务外积极向社会开放,各专业实训室都迎来了社会培训机构实验实训的学员。
学院是上海职业能力考试院、教育考试院、财政、银行等部门安排的各类职业资格类等社会考试的考点,2015年有十多场近万名考生参加考试,没有发生一起重大事故,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学院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展同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合作,为宝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应宝山区教育局要求,继教学院院长参加宝山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咨询和调研,为宝山区职业教育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六、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1、改进计划

当前,面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专业素质直面现代职业教育新挑战、

校企紧密合作亟待进一步深化等问题,学院的改进计划――

一是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与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的吻合度。主动对接产业转型的新需求,进一步凝练专业方向和特色,优化专业结构,注重培育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带动其他专业协同发展;建立有合理、快速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

二是突出行业、企业发展对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进一步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新路径、新模式,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突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嵌入专业技能和企业课程模块,确保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融入产业链、创新链所需的专业能力体系之中。

三是提升学院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以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优化重组校内外各类教学资源,打造高职教育人才高地。

四是增强学院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有效度。根据国家和相关行业的质量标准建立学院自身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实践环节标准,建立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深入开展全方位监控、循环闭合、多阶段跟踪、基于数据与成效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2、发展方向

总体目标――努力打造具有鲜明双特色(即特色专业跻身全国或全市前列,公益性民办院校特色跻身全国前列),人才培养质量高,为上海经济转型发展服务能力强,整体办学水平进入上海市同类院校前列、在高等教育纵横体系中有自己独特位置的民办高职学校

具体目标――到2020年,把学院办成毕业生竞争力、服务地方和行业能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生个性化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资源和条件、社会认可等方面都质量持续提升的知名民办高职院校。


返回原图
/